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

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谁(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)

时间:2024-02-19 12:56:30百科知识 15 人已围观

简介 前段时间,在微信的一个大版本升级时,“微信之父”张小龙先生在朋友圈分享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句话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一时间,人们纷纷讨论王阳明是何许人也?这段话是什么意思?其实,这段话只是王阳明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“阳明心···

前段时间,在微信的一个大版本升级时,“微信之父”张小龙先生在朋友圈分享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一句话: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

一时间,人们纷纷讨论王阳明是何许人也?这段话是什么意思?其实,这段话只是王阳明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“阳明心学”的哲学观,并非什么深奥言论。所以真正值得关注是并非这句话本身,而是王阳明说这句话的大背景,也就是历史上儒家两大流派“程朱理学”和“陆王心学”之论战!了解了这两大流派在学术上的主要分歧,自然也就会深入理解王阳明说这句话的目的和含义。

首先,简要介绍下“程朱理学”和“陆王心学”的概念。

“程朱理学”,是从北宋程颢、程颐两兄弟到南宋朱熹,建立起来的儒家“理学”体系。在这个流派中,核心是“理”(也可称为“道”,意思一样,称呼不同罢了),儒家的“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、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”,都是以“理”为基础的。那么“理”从哪里来呢?“理学”流派认为,“理”存在于世间万物中,任何事物都存有“理”,通过“格物”就可以“知理”。

朱熹画像

“陆王心学”,是从南宋陆九渊到明代王阳明,建立起来的儒家“心学”体系。在这个流派中,核心也是“理”。但是,“心学”流派认为,“理”并非存在于世间万物,而是只存在于“心”,心即物、心即“理”,心外无物!

王阳明画像

看到这里,你应该已经明白了,两大流派的核心分歧就在于“理”究竟在于“外物”,还是在于“内心”。现在终于可以把话题转回张小龙在朋友圈分享的王阳明的那句话了。

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。”其实,当你明白上文提到的“心外无物”之意后,这段话简直如同大白话一般,意思是:当你不看花时,花不在你心中,那花对你而言就是不存在的“物”;而当你看花时,花就是存在于你心中的“物”。因此,这段话其实就是王阳明为了解释其“心外无物”的哲学观,举出的一个简单例子。

当时他说这段话的大背景是,自他龙场悟道以后,提出了与朱熹等先贤大儒截然相反的学术观念后,受到很多人的质疑。因此经常因为这类问题跟人辩论,有时当面辩论,有时书信辩论,辩论的程度还相当激烈。甚至辩着辩着,有时也会胡搅蛮超,牵强附会起来。嘿嘿,这种事情,真的很难控制得住,可以理解。而辩论的主要核心,笔者总结有两点:

其一:“理”存于何处的问题。上文已解释,不再赘述。

其二:“知行合一”的问题。“理学”认为“知”和“行”是两件事,作两节看,先知后行;“心学”认为“知行”是一件事,不能分作两节看,“不行”就不可谓“真知”,知就是行,行就是知。

而有一次,王阳明和朋友一起出行,两人又开始当面辩论起来。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:“天下无心外之物,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,于我心亦何相关?”

于是,王阳明又借机阐述了“心外无物”的哲学思想,举例给朋友听,从而说出了那段关于“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“的经典言论。这看似是王阳明和朋友辩论,实际上是王阳明在跨越时空,和几百年前的朱熹等先贤大儒展开辩论,是王阳明站在他们这些人的肩膀上,进行的思辨和创新!也正因为如此,王阳明开创了“阳明心学”,被世人称为“中国近五百年来的唯一圣人”。连当年先是参与打赢“中日甲午战争”,后又领导打赢“日俄对马海战”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,也自称“一生伏首拜阳明”。由此可见,“阳明心学”的确有其奥妙之处!

提示若您喜欢本文,敬请关注作者、评论转发,分享给更多心灵相通的人。?

相关文章